云蒸霧汲沁蘭香,千畝猴魁宴客忙。4月16日,坐標黃山市新明鄉海拔900米的龍王山頂,自然舒展的茶尖被云霧輕籠,正等著眾人來采。
“野魁茗”生態茶園開園儀式現場
品牌拓路讓茶香致遠
當天上午,中能商融(黃山)龍王山有機生態茶園“野魁茗”春茶首次開園采摘。
“如今,龍王山“野魁茗”太平猴魁已經達到473項零農殘檢測標準,并先后獲得SGS認證與有機轉換認證,真正做到了綠色健康的生態茶。”開園儀式上,中能商融(黃山)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魏昌榮說道。
龍王山坐落于新明鄉葛湖村,屬黃山山脈,除了優良的氣候條件,還擁有純天然的富硒土壤和來自高山地質的天然地下礦泉,適合高山有機茶的種植。
品質越好,越需要自主的品牌化發展來開拓更廣闊的市場。
為此,2022年黃山市農業農村局通過招商引資,引進國企中能商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,成立中能商融(黃山)生態農業有限公司,推動當地茶文化、茶產業、茶科技統籌發展,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。
經過多方考察,中能商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最終選定了龍王山這片新明鄉海拔最高、面積最大的有機生態茶園,打造龍王山野猴魁茶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項目,作為在當地踐行鄉村振興茶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基地,并結合科學的種植管理標準和嚴格的生態有機茶品控,致力打造國際一流的“野魁茗”高山生態有機猴魁茶品牌。
據悉,后期還將規劃建設太平猴魁茶產業園、茶文化體驗園、主題民宿及高端康養休閑區等多元板塊,積極帶動當地茶產業轉型升級、延伸茶產業鏈功能。
龍王山生態茶園“野魁茗”春茶首采
以茶為媒促產業發展
名山出名茶,名不虛傳。游至俊秀的龍王山頂,沖一壺猴魁,細觀長身玉立的茶葉沉浮于剛煮沸的山泉水中,眼中有畫,鼻尖溢香,口中回甘,妙不可言。
黃山是中國傳統名茶產區,這里因茶興業、因茶致富。如何做好茶文章,以茶為媒助推鄉村振興是一個重要課題。
“農業產業未來的價值是實現真正的農業產業化,農民職業化。”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、中能商融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月堯認為,當前中國的鄉村農業發展重點應著眼于現有的工業產業基礎,構建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的新型體系,讓更多新型農業主體與農業企業參與進來,提升農業發展科技化水平與持續性發展。
他表示,新明鄉是太平猴魁發源地,龍王山擁有優質的茶葉農產品,就要著眼于以茶為基本媒介,打造農文康旅融合產業發展,達到以茶會友、以茶興農的效果。
“全市現有茶園面積80萬畝,2022年全市茶葉產量4.5萬噸,產值46億元。”黃山市農業農村局二級調研員徐保江告訴記者,黃山市目前共有茶葉深加工企業11家,開發出冬茶啤酒、健齒軟糖、茶日化品等創新型茶產品,深加工產品產值達5億元。
科技為引助茶農增收
山麗春水響,眼下正是種茶人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幸福的時節。于他們而言,一芽一尖間,吐露的是希望;一壟一行里,踏出的是富足。
“這一個月黃金期,正好有時間來打點零工。”當天,在龍王山生態茶園基地的茶葉生產車間里,來自池州青陽縣的丁愛珍正忙著給新茶理條。每逢春茶采摘季,新明鄉的茶廠緊缺茶工,為當地及更廣周邊的農民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。
“十年前,周邊茶農上山頂采茶,要從早上8點走到下午3點鐘。”深耕家鄉的這座“靈山”,中能商融(黃山)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葉滿倉鉆研了40余年茶葉種植,也見證了家鄉茶業的發展。“有了農業企業的參與,路通了,水電有了,讓茶葉增值的方法也有了。”
通過茶科技融合產業發展,生態茶園目前太平猴魁種植面積占1280畝,每年春綠茶產量達8000公斤,研制的紅茶“魁紅”產量2萬公斤,還擁有2個標準化茶廠和高山泉水魚養殖基地。
“以‘魁紅’茶為例,每畝就能增收2000元。”葉滿倉表示,茶園帶動了周邊280戶茶農增收,茶農每年的收入從之前的10-30萬元增到50-100萬元。
據介紹,近年來,黃山市茶產業堅持走科技賦能的創意發展之路。通過實施全域茶園綠色防控,大力推廣“誘蟲黃板十生物農藥十生態農藝”的模式,全面禁止化學農藥和除草劑進茶園。2022年,黃山市茶葉鮮葉抽樣歐盟達標率92.8%、干茶抽樣歐盟達標率 85.8%。全市茶葉清潔化、智能化、標準化加工生產線近100條,現代化水平全國領先。黃山茶,如今不僅是“純凈茶、健康茶、優質茶”的代名詞,更是激發鄉村新活力的助推器。(章蕾 陳娉娉)